走近上海入殮師:入行21年,曾為東方之星事故96名遇難者工作11個日夜

有一種職業,神秘又特殊。

從事這種職業的人,

工作的大部分時間都是陪伴在逝者左右。

他們的工作,

就是要將逝者的面容恢復到生前模樣。

他們,就是入殮師。

電影《入殮師》海報

不少人瞭解入殮師這個事業,

是通過《入殮師》這部日本電影。

入殮師又叫遺體美容師、防腐師,

專為逝者化妝整儀。

正如電影中所說,這份最後的告白禮物,是給予逝者的,也照亮瞭生者的回憶。

在上海,也有一位同樣出色的入殮師。

寶興殯儀館的徐軍,從事入殮師這一行已有21年。

經他化妝整儀的逝者難以計數,無論難度多高,他都為逝者留住瞭人生最後的尊嚴,讓他們以完整安詳的遺容出現在追悼會。今年,徐軍獲評“上海工匠”,他說,在外人看來這或許是一份有些“疙瘩”的職業,但這是他的專業,“這個行業需要我,我就要把它做好。”

“種眉毛”就花兩三台中通馬桶推薦小時

行業裡的人都知道,在殯儀館裡,化妝組是環境最差,活最累的部門,但也是技術含金量最高的地方。

21年前,徐軍來到寶興殯儀館工作,直接進瞭化妝組。他還記得,第一天,負責人領著他來到存放遺體的地方,讓他走幾圈。他沒有感到特別的不適感,第二天就開始學技術“上崗”瞭。

給遺體整容,不僅是簡單的化妝,還會涉及很多知識。

比如屍體防腐,涉及解剖學;

縫合殘缺不全的遺體涉及人體學;

填充遺體缺失的五官涉及整形學等。

在一些老師傅的指導下,徐軍的技藝快速提升。短短4年時間,他完成瞭從學徒工到高級工的蛻變,成瞭當時這個行業裡最年輕的高級工。經他手整理的逝者,看上去就像在安詳地熟睡。

“他對待這份工作,精益求精。”化妝組同事蔡琦說瞭一件讓他印象深刻的事。

幾年前,在外灘隧道發生瞭一場嚴重車禍,三人死亡。當遺體送至寶興殯儀館時,由於面容損傷較大,徐軍花瞭很長時間修復。

他用逝者的頭發“種眉毛”,“光一條眉毛就要種260多根頭發,花瞭兩三個小時”。蔡琦說,之所以要種260多根,這是徐軍在電腦上把照片放大,一根根數出來的。

遇到車禍、高墜、燒傷等遺體,徐軍進行修復整儀的時間,有時要花費四五個小時,甚至更長的時間。當逝者傢屬再次看到遺體時,都驚呆瞭。經歷生離死別的傢屬們沒法給徐軍太多贊揚,但他清楚地感覺到,傢屬的眼神中滿是感謝。這些目光,讓他溫暖。

讓遇難者“體面回傢”

精湛的技藝,讓徐軍在業內小有名氣。當發生一些重大事故時,他作為欽點的技術專傢參與相關善後工作,赴事故發生地開展逝者遺容修復工作。

2015年6月,“東方之星”客輪發生沉船事故。為瞭讓9台中市化糞池清理6名遇難的上海籍遊客“體面回傢”,徐軍帶領技術團隊在前線奮戰瞭11個日夜。

徐軍的徒弟劉峰,就和師傅一起去瞭事故現場。“當時是黃梅天,一直下雨,蚊子又多。”他說,由於溺水浸泡時間太長,遺體面部浮腫,皮膚脫落,氣味難聞。有一傢五口人同時遇難,遺體高度腐爛,處理難度特別大。徐軍帶著技術團隊,從除沙、清潔、除臭,到消腫、修復、整容、化妝等,每個環節一絲不茍。從晚上一直做到凌晨四五點才完成,晚飯也沒顧上吃。

實施援助的十幾天,徐軍手機24小時開機。一天傍晚,他接到一名上海籍遇難遊客傢屬打來的求助電話,來電者是一位專程從匈牙利回國處理父母遇難事故的中年人,為瞭老人的信仰提瞭一些要求。徐軍聯系工作組,幫他解決瞭問題,安排心理醫生對他進行心理疏導。徐軍的專業和熱心,讓失去雙親的他倍感溫暖,告別時,他感激地說,“你真是我們的‘上海親人’。”

2015年8月,天津港發生爆炸事故。作為上海派出的技術專傢,徐軍趕赴現場,不少遺體燒焦,甚至化成灰燼。他拿著遇難消防官兵的照片,為瞭讓遺體盡可能復原,他使用修復技術,用手“捏”,進行雕塑處理等。然後,給他們換上新衣,精心上妝,直到恢復正常膚色,才最後入棺。“第二天就要舉行追悼儀式,讓官兵們走得安詳、體面,這是對他們最大的敬意。”

殯葬技術需要“傳幫帶”

處理過許多災難和事故的善後工作,徐軍深感,“在災難面前,我們的體力和時間都是有限的。”

48歲的徐軍目前已經是寶興殯儀館業務科副科長、技術總監,可他仍然在不斷學習,正在思索如何將3D打印等技術引入遺體整容行業。

寶興殯儀館有間“禮敬生命殯儀服務”工作室,也是徐軍勞模工作室。今年,為瞭研究3D打印等新技術,他常在工作室學習探索使用3D建模等軟件。大到如何建立模型庫,小到毛發怎樣處理,許多問題仍很棘手,“每天花一兩個小時研究,急不得,慢慢來。”

在徐軍看來,殯葬技術需要“傳幫帶”。技術的傳承,以前靠的是老一輩的言傳身教。如今不僅要緊跟時代,與時俱進地學習,“這些寶貴財富在我們這一代還應該用科學、系統的方式整理和記錄,讓更多的殯葬後來者學習和掌握,不斷研究和發展。”

他積極參與由國傢民政部組織的《殯葬學科叢書》的編撰工作,編寫殯一般家庭抽肥葬整容防腐職業資格培訓教材,為年輕人開設培訓課程,進行現場操作實踐指導,為上海乃至全國各地的殯儀館培訓技術骨幹。

“一顆心要放下來,才能幹好工作。”一些年輕人初當入殮師,心裡常有膽怯感,非常在意社會目光,徐軍常用這句話鼓勵他們。他說,人們對遺體存在天生的恐懼,因為它意味著死亡。“既然選擇瞭這一行,就要尊重這個行業,尊重逝者,讓他們在人生的‘最後一站’體面告別。”

本文來源:解放日報·上觀新聞

作者:王海燕

微信編輯:胡雨松


新浪新聞公眾號

更多猛料!歡迎掃描左方二維碼關註新浪新聞官方微信(xinlang-xinwen)
arrow
arrow

    lnf931lz7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